第1章 宝佑六年开始了
宝佑六年二月,福建还是颇冷。福州知州徐远志手扶后船楼上的栏杆,看着新船在海上航行。海风凛冽,徐远志官服外面套一件薄薄的棉大衣,头上戴了顶棉帽。因为裁剪得体,很有飒爽的军人感觉。
赵嘉仁的穿着与徐远志差不多,他在宝佑六年二月已经虚岁十八,不再是个孩子。徐远志身高大概180,赵嘉仁比徐远志稍微高了一点点,大概有181。虽然身材显得纤细,因为保持锻炼,一点都不瘦弱。
徐远志看到水手们忙忙碌碌,就非常赞叹。作为内行的赵嘉仁看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这是一艘排水大概350吨的三桅帆船。赵嘉仁采取的是英国模式,‘重炮’炮位设在甲板下面的炮舱。此时赵嘉仁最‘重’的炮是三斤炮,因为有徐远志在船上的缘故,并没有装上船。甲板两侧每一边都装了七门一斤炮,此时也没有让徐远志看到。徐远志唯一能看到的只是船头与船尾上的一门一斤炮。
在徐远志看不到的水下,船体呈现流线型。没有接受过相关知识学习,徐远志不懂这些。但是他能感受得到这艘新船的速度的确不一般。船上的水手们精气神也与其他船对的水手不同。
稍微紧了紧棉大衣,徐远志赞到:“赵提点,这船的确好。”
见到徐远志喜欢,赵嘉仁也笑道:“若没有徐知州相助,我们可弄不到这些木料。”
在一个州城有没有知州相助会面临完全不同的局面。福州有很强大的官办造船厂,这些官办造船厂的仓库里面有大量合用木料。有徐远志相助,赵嘉仁就可以买到他所需要的木料。在此之前,赵嘉仁就没有如此机会。谢无欢之所以迟迟不肯加入赵嘉仁的队伍,就是因为他知道赵嘉仁弄不到合用的木料。
新船下水,赵嘉仁巴巴的请徐远志乘船,就是要向徐远志证明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见自己的价值得到认同,徐远志也很高兴。他笑道:“即便有好木料,也得能造出好船才行。”
此次航行,船从福州开到了泉州。没有进港,直接从泉州又开回了福州。一路上白天晚上不停航行,晚上整夜都能看到灯塔。有了这些灯塔指引,船只在海上的航行非常顺畅。
“赵提点,你兴修灯塔,耗费极大啊。”徐远志发自内心的讲。虽然灯塔修成之后出资人每年可以分到一部分灯塔费,但是前期的投资却是实实在在。看现在的税收局面,想完全回收投资,没有十年八年大概是没希望的。
赵嘉仁笑道:“福建路义民如此之多,以前真的没想到”。宝佑五年,也就是去年。卖除虫菊就净赚了十万贯,以赵嘉仁母亲为首的一支纺织技术攻坚队伍总算是攻克了用棉花纺纱的难题。水力纺纱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效率。织布的难度并不比织绸缎更高。嘉兴府的赵嘉信种了一千亩棉花,运来的五万斤棉花织成布匹,在福建以及江南东路疯狂销售。
更重要的是齐荣前后共借给赵嘉仁二十万贯钱。有如此巨大的资金支持,赵嘉仁勉强支撑住了他自己的财政问题。在海上混饭吃是挺危险的行当,一个人一年得有四五十贯收入才行。赵嘉仁手下有一千多多号人,开支极为恐怖。
从泉州向北直到江南西路边界,在沿岸修起了灯塔。靠的可不是赵嘉仁出的钱,而是沿海的各县免费出地出力,还有当地深明大义的商船船东以及当地富户提供资金。在霞浦,当地富户甚至捐了七万贯。修灯塔只让赵嘉仁稍稍倒贴了点钱而已。
听赵嘉仁说的谦虚,徐远志叹道:“我也曾到过木兰陂,给钱四娘上过香。福建路义民的确很多,只是福建路如赵提点这般能做事的官少见。”
赵嘉仁呵呵干笑两声。他知道自己很能干,但是当家才知柴米贵。若没有赵家的背景,若是没有远超这个时代的经营内容,他根本不可能几年内就折腾出偌大规模。然而赵嘉仁此时心中很嘲讽的想,‘看他起高楼,看他宴宾客,看他楼塌了’。他的若大产业完全是负债经营,只要稍有差池,资金链断裂。大概立刻就是彻底崩溃的地步。
船只很快回到了福州。赵嘉仁一回到家,他母亲就喜道:“你大嫂生了个男孩。阿弥陀佛,赵家有后啦!”
赵嘉仁自然欢喜,不过欢喜了不到几秒。赵嘉仁想到的竟然是母亲必然是从大哥来信中得知的消息。既然大哥给母亲写信,也必然给赵嘉仁来信。然而赵嘉仁的母亲一面为长子欢喜,一面给三子赵嘉仁讲起成亲的事情。赵嘉仁承受不了,准备起来逃跑。看儿子还是冥顽不灵,赵夫人叫住逃跑的赵嘉仁,“先别走。你大哥给你的信在这里。”
打开信,前面自然是赵嘉信写他得了儿子的欢喜,不过信里面的大部分内容还是和正经事情有关。王家看到每亩棉花的收购价是粮食的两倍,就准备拿出一百顷土地种植棉花。当地还有些地主也看中王家的利润,同样准备种植棉花。算起来大概有一百五十顷,一万五千亩。赵嘉信不知道赵嘉仁能否处理如此之多的棉花。
另外则是杂交黄豆纯化失败,赵嘉仁看到这个消息之后心中一阵沉重。这个项目是他哥哥赵嘉信真心喜欢的工作不知道此次失败对他得有多大的打击。
继续向下看,赵嘉信却表示自己很伤心,却没时间停步不前。在之前的时候他就开始了更多杂交培育,这些新的杂交黄豆里面有些展露出很好的趋势。赵嘉信觉得只要自己坚持下去,必然有成功的一天。赵嘉信还准备对棉花进行筛选,看看能不能让棉花的产棉量得到大突破。
自家哥哥还真的是个人才。赵嘉仁感叹不已。既然哥哥在科学的道路上坚毅不拔,赵嘉仁也不废话。他提起笔给哥哥回信,对于育种的事情,赵嘉仁提出若是能在得到满意结果的话,下一步就进行矮杆作物杂交实验。不管是黄豆或者是棉花,杆越高,生长的时候就需要吸收泥土中越多的营养。
写这些的时候赵嘉仁觉得很自然,仿佛他大哥此时已经解决了生产良种的工作。赵嘉仁觉得以大哥的态度,完成工作仅仅是时间问题。
讲完了技术方面的工作,赵嘉仁告诉哥哥,他们最近几年需要的是现钱。凡是置办固定资产的行为都是浪费。能租就租,能合作就合作。只要熬过这个阶段,想买多少地的钱都不是问题。
写可以这么想,赵嘉仁对大哥赵嘉信能否接受这个观点心里没底。对于中国人来讲,购买土地是永远没错的选择。大哥现在已经有了儿子,他就算是不为了自己,为儿子购买土地的想法总是会有。但是这是宋朝,赵嘉仁不可能通过网络或者手机和大哥进行充分的交流。
把信封好,赵嘉仁准备新船整备后出航的时候发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