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君心难测
堂中一片死寂。
愤怒是太浅薄的情绪, 它一闪而过,留下的是无数的计较。
桓晃的所做所为, 认为他是养寇自重非常简单, 认为他无能也有明证。说他“报仇”却是除了李四, 再没有别的证据的。指望桓晃自己招供,也得能说动桓琚同意审讯桓晃才行。桓晃哪怕为了亲娘,也绝不会痛快的认罪。这又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照李四的说法,必有桓晃的心腹人知道此事,但是奴婢、下属告主人是犯罪,也不能指望他们就良心发现当证人。“四凶”的周年还没过,如果不想勾起人们对于酷吏的回忆, 顶好不要用非常手段。
屋子里的人没有一个怀疑李四所言,否则无法解释桓晃为何在平杨仕达之乱的时候蠢得如此令人发指!开始以为是他贪,如今才知道别有内情。
崔颖沉着地道:“此事便交给我吧。”
袁樵很担心地说:“中丞办事我们当然是放心的,还请中丞留意分寸。”
崔颖点点头:“我明白的,对桓晃暂且按兵不动。唔,我看你们的护卫要加多一些,再有, 食水也要小心。须防备行刺、投毒。”
杨夫人终于想起来要哭, 泪珠儿不断地往下落:“竟有这般不顾大局、因私害公的人!这许多百姓、将士的性命, 在他们眼里算什么呢?嘤嘤嘤。”
崔颖道:“夫人放心, 晚生这便急报朝廷!”
梁玉忽然问道:“那个……我是说, 他这场仗打成这个烂样儿, 朝廷到现在还不知道?会没个说法吗?”别说军中已经对桓晃有意见了, 单说他这一路的所做所为,朝廷能不知道?杨刺史肯定会告状,桓晃也不能将所有的消息都封锁了。
袁樵掐指一算:“朝廷的使者恐怕已经在路上了,只是不知圣意如何。”
~~~~~~~~~~~
圣人非常生气!
桓琚从两年前开始,一切行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将一个太平天下平稳地交到儿子手上。动用“四凶”虽然有副作用,既定的目标还是实现了的。用了桓晃的副作用,比用“四凶”还让桓琚不能接受。
“四凶”不过是桓琚养的恶犬,桓晃是宗室,竟然贪蠢若此!
打死桓琚也想不到桓晃是因为“孝”才干出这样的事情来的,桓琚废后、削弱杜赵,并非出于个人喜恶,没有非要将两家逼得死绝的小心眼。势力削了,不会对桓嶷接班构成威胁,目的达到,桓琚便不去再管。是以只以为是桓晃私心太重。
早在半个月前,桓琚就陆续接到了战报。桓晃关于练兵的说法,在最初的时候还算能搪塞得过去。次数多了,桓琚与政事堂的人精们就看出不对来了。桓琚脸上无光,意欲下旨催促桓晃进兵。黄赞劝道:“圣人,将在外。”
又过几日,杨仕达反了的急报到了,桓琚大怒:“我说什么?我说什么?他早些进兵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偏偏要打草惊蛇!这个混蛋!他回来之后就再也不想要领兵了!回家抱孩子去吧!”
萧司空反而宽容慈祥了许多,劝道:“圣人,还是收拾局面要紧。有什么事,等他们回来再慢慢办也不迟。”
桓琚想了想,别有深意地道:“不错,等他们回来再慢慢办也不迟。”
话虽如此,也不能干等着桓晃作妖,桓琚选定一员老将张轨去替换桓晃。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但是桓晃干成这样,换个人反而于局面有利。张轨也不是一般人,他是桓琚登基之后一步一步在边塞磨练出来的,顶在前线干了二十年还没有阵亡,不但有本事还有运气,在军中颇有威望。
派经过时间考验的老将前往,桓琚的心里很踏实,亲自在两仪殿召见了张轨,面授机宜:“卿此去,与崔颖会合,让崔颖拿下桓晃火速归来。”崔颖可是桓琚心里的能吏,想到他也陷在楣州,桓琚就非常的痛心。
张轨领了旨,带上了亲随,星夜奔赴楣州。一路上遇到几拨的信使,或者是周边的州县给朝廷的奏报,又或者是楣州得了机会送出的急件。张轨心里也将桓晃骂了个狗血淋头。
“将军难免阵上亡”,张轨今年六十了,能活蹦乱跳捞到一个回京养老,多么不容易!没有死于敌手、没有倒在边关的艰苦生活上、没有被皇帝猜忌清算!倒霉催的,又被扔去平叛了。
张轨熟知军中的门路,也猜桓晃是有养寇自重的心:【你也不想想,这个“寇”是你能养得起来的吗?毛都还没长齐,就想学别人作妖,也不看看这是个什么时候!】
以张轨的经验,如果前任干出这样的事情来,后任擦屁股费的功夫比一开始就自己干活还要多。他做好了熬个一年半载的准备,却在踏入楣州的时候遇到了楣州报捷的使者——匪首授首,叛乱平息了。
叛乱平息了,张轨还是需要赶到楣州。他须得将桓晃的事情处理了,兵得收了,还要确认崔颖完好地损,再将崔颖、桓晃送回京去。【桓晃真是好命,居然平叛了,圣人的怒气也会小一些。】
再行二十里,张轨又听到了另一则消息——郭宜战死!
当时张轨正在喝水,手一松,水囊落在了尘埃里:“郭宜?”郭宜是他比较看好的后辈,有胆气、有侠气且人不笨,看起来大大咧咧,对种种底线门儿清,待人也真诚。说他会死,张轨是不相信的。
张轨人老成精,先不去见桓晃,而是在外面停留了半日,询问驿丞大军行进的情况。驿丞这些日子以来尽见高官了,并不隐瞒,将自己所知都说了。张轨听完大怒:“桓晃是罪人!他当别人都傻了吗?走!”
一阵风一样地卷进了楣州城。
楣州城,郭宜的殡事办得差不多了,就差将棺材跟着大军一起启运回京。军中的事务还没有乱,只是大家不免有些怏怏。跟着郭宜的兵先是愤愤,继而想起来自己是跟着郭宜出来的,郭宜死了,不知道桓晃要怎么报复呢。跟着桓晃的人也像霜打了的茄子一样抖不起来——他们白跑了一趟,什么功劳也没捞着,主将现在还不知道在忙些什么。
张轨到了楣州之后就看到这样一副情形,心中的怒气更盛:“这也叫兵?这会儿带一队土匪都能打得他们哭爹叫娘!走,见桓晃去。”
桓晃知道自己办错了事,正在设法补救,第一是将朝廷的问责给处理好,他先上表谢罪,将郭宜战死的责任揽了。接着要收笼人心,给跟在自己身边的人一个功劳做交代。清剿残匪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案,杨荣还没有到案,可以追查一番。然后是安抚跟随郭宜出战的人,为他们表功,又补了手令,以示是自己派遣他们出战的。
三招下来,也算有个说法了。桓晃确实是一个会做官的人,甚至“报仇”这件事,也是一个常见的“借刀杀人”的手法。官场的老油条们多多少少办过类似的事情,只是桓晃这一次事情没办漂亮罢了。
王司马见状,又恢复了喝酒流泪:“比不得、比不得,他这个城府,我活该被贬到楣州呀!”
袁樵反倒平静,类似的事情他从小听的、见的都不少,哭也没用、气也没用、骂就更没用了,不如沉下心来将自己的事情做好。他先将杨仕达的府邸、库房都封了,再清点俘获的人口,确认一万户是杨仕达吹牛,即着手拟定五千户的安置措施。同时上表朝廷,也将郭宜拿下山寨之后记得先把名册抢回来的功劳一并上报了。再有,三月了,再不抢种今年一季的收成就没了!
袁樵又开始厘清土地,着手兑现战时的许诺。
唯有崔颖,将眼睛放在了桓晃的身上。桓晃有下属,难道郭宜就没有了吗?崔颖悄悄将李四扣了下来,向他询问郭宜生前与何人交好,与何人亲厚,又有哪些人是郭宜的旧部。下属、奴婢告主,是要受到法律惩罚的,但是如果是为主人诉冤,那就是义举了。
这些人都在忙碌的时候,张轨到了!下马入辕门,先说好话:“圣人听说大军进展缓慢还有些焦急,不想县公已奏凯!看来老夫是白跑这一趟啦。”
桓晃谦逊道:“末将有负圣恩,折损了郭宜,愧见圣人。”
张轨打个哈哈:“年轻人,不遇些挫折还叫年轻人吗?郭宜是可惜,好在仗打胜了。唔,老夫也不算白跑一趟,我看呐,县公还是紧着些回京,向圣人好好解释。老夫就为县公将这里收一收尾,如何?”
桓晃也正忧心桓琚的反应,能早些回去解释也是不错的:“但凭老将军吩咐。”
张轨先让桓晃安心,再去见崔颖,转达了桓琚的旨意。崔颖当即便说:“老将军,还有一事。”低声将桓晃的事情说了。张轨大怒:“我原道是为了功劳,没想到竟是为了私怨!”崔颖道:“下官有事拜托老将军。”张轨道:“中丞请讲。”
原本崔颖还担心郭宜死了,桓晃一手遮天,不大好找证人。现在张轨来了,正好张轨也要办交割,按图索骥将郭宜的旧部找了来,何其方便?只要有人敢冒头,崔颖就敢借着由头往下查!
张轨道:“这个好办!”
张轨与崔颖见面商谈的时间并不长,接着是去见地方官员,给何刺史再上炷香。回来与桓晃办交割,兵也不是桓晃自己的兵,张轨接手也容易。看了桓晃的安排之后,张轨心道:【你明明有些本领,偏偏不走正道!瞧你这做完恶之后补救的法子,多么的周到呵!】
~~~~~~~~~~~~~
桓晃知道自己一定在桓琚那里得了差评,好在是宗室,叛乱又平定了。郭宜擅自发兵,功劳却是实打实的,他给圆了一场,他是主将……
交出兵马,桓晃依旧是带着自己的几十个随从,张轨还亲自带着自己的亲随,一路将他与崔颖送出三十里。王司马、袁樵等楣州官员都出来送行,桓晃分一半心神在袁樵身上,只见他神色如常,并不知道险些丧命的事。袁樵与崔颖只是说些场面话,该说的正事早就说完了,袁樵代梁玉向崔颖托了一件事:“王郎有劳中丞照应了。”
三十里外,驿站,看不到大营。桓晃带着些许忧愁,对张轨一拱手:“老将军,就此别过!”
张轨笑道:“是该别过的。来人,把他给我拿下!”
不给桓晃反应的机会,张轨的亲兵有备而来,按照早先规划好,先将桓晃按住,继而将桓晃的亲兵们卸了衣甲武器,有一个算一个,都捆住了塞进了囚车里。张轨这才对崔颖一拱手:“中丞,交给你啦。”
崔颖也一拱手:“多谢!”
桓晃猛然醒悟:“圣人要治我的罪吗?”
张轨道:“县公,老夫是个粗人,不懂你们的那些花花肠子。县公有什么话,回去对圣人讲吧。”说完,扬长而去。
崔颖更加与桓晃没话讲,没把证据锤死了之前,他是不会得意洋洋又或者自作聪明去诈嫌犯给嫌犯以可乘之机的。就是让桓晃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让桓晃猜出来他已经知道桓晃的“报仇”。【朝廷依法诛杜氏,是公义,你们还当成私仇了?!】崔颖一直认为,按国法办的案,大家都认了就得了,觉得冤枉了你再上诉。国法办你,你记私仇,简直是没有道理!
桓晃一路非常担心,他怕崔颖拿出酷吏手段来对他。不意崔颖一路都不搭理他,却不曾苛待他。大家都怕崔老虎,就怕落到他手里受苦,实则崔颖办案第一条要领是:不能让嫌犯、证人死了。
【总要将你好好带到京城,明正典刑!】
到了京城,崔颖第一件事乃是对王大郎道:“既然梁娘子有事要你办,你自去办。”
梁玉让王大郎捎了半麻袋的书信回来,家书,给朋友的书信,再有就是让家里转呈给宫中的告状的信。里面除了报平安,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桓晃要报复所有整过杜家的人啦!
王大郎是丰邑公主的旧仆,家书送到梁家之后,第一站就是去丰邑公主那里。
丰邑公主与梁玉也不知道是哪辈子结下的孽缘,两人在对方眼里都不是最值得结交的人,却又偏偏狐朋狗友地玩到了一起。两人之间淡薄的友谊是有的,互相的利用也令人啼笑皆非。
前年,梁玉试图削弱杜氏的势力,撺掇着丰邑公主离婚,丰邑公主转头把杜府告了个谋反。去年,丰邑公主为了对付“四凶”,想让梁玉跟着一块儿抱团,梁玉转脸把“四凶”砍了个精光。
今年这是第三次,梁玉给丰邑公主的信写得很直白,杜家记恨袁樵,是因为袁樵审过杜家。您对杜家做过什么事呢?
丰邑公主五雷轰顶:“那群死囚徒,他们敢!我看姓杜的就没有一个好人!”丰邑公主紧接着便命人备车,她要去找晋国大长公主——当年审杜氏的案子,萧家也有份儿的!还有黄赞和纪申呢。怎么着?现在还想记仇啦?都去死吧!
老一辈小一辈的公主一碰头,丰邑公主将梁玉的信抖给晋国大长公主看。大长公主扫了两眼便骂了起来:“圣人还是太宽容了!有些个贱皮贱骨的,你对它越好,它越猖狂,养狗咬主人就是欠教训!走!进宫去!”
晋国大长公主带着丰邑公主,直入宫中求见桓琚。
出来拦住她们的是程祥,这个宦官越来越显出些沉稳的模样来。笑得也不像前两年那样夸张了,扯个温和的淡笑,程祥道:“两位公主,圣人正在发怒呢,现在可不是个好时候。”
丰邑公主问道:“圣人为的什么事发怒?”
晋国大长公主道:“我好像听说崔颖回来了,是为了楣州的事情吧?”
程祥默认了。
晋国大长公主道:“那正好,我也有楣州的事情要说!成安县公这个小畜牲!他忘了自己姓什么了!”
程祥低声道:“殿下,这里是两仪殿,请您克制,圣人正是为这件事情生气。”
晋国大长公主问道:“圣人知道了?知道什么了?成安县公公报私仇,是吗?”
程祥道:“是。”
晋国大长公主道:“唔,那倒不错。大娘啊,咱们先走吧。”桓琚这会儿发这个怒,不适合去触霉头。
~~~~~~~~~~~~
桓晃虽然姓桓,与崔颖放在一起,桓琚选择崔颖。崔颖一路上没有干别的事情,他将郭宜的几个旧部也给随身携带到了京城,其中就包括李四。他不审问桓晃,也不问桓晃的随从。这并不妨碍他将桓晃的行军日程都捋了一遍,再与李四的供词一并上报。
桓琚阴恻恻地问道:“确切吗?”
“只有七分,若圣人许臣问讯县公……”
“许了!”
崔颖也不废话,出了两仪殿,又拿出审谋逆案的劲头来,先不问桓晃,而是让李四先听声音认人。逮住了与桓晃私语之人,再从此人突破。此人本以为被捉拿是要问个贻误战机,不想崔颖只是拿这个做个引子。
崔颖极有技巧地进行了诱供,他不自己出面,而是说动了裴喻。裴喻一脸的好人样,最适合做诱供的勾当,做出一副为人着想的样子,诱使这位忠仆找借口给桓晃脱罪。忠仆见来的不是崔颖,不疑有他,将杜氏供了出来:“大人明鉴,这是老夫人乱命,县公心里并不想这样做,并未遵行。郭宜走后,县公也是非常懊悔的。”
与此同时,晋国大长公主与丰邑公主终于见到了桓琚,见面便是哭诉:“圣人要我们死,一句话就是了,何必叫外人来作践我们,叫我们死得不明不白?我们宁愿见‘四凶’也不要死于暗箭之下。
桓琚心情正不好,口气了也不大好:“你们又怎么了?”
晋国大长公主道:“五郎,听说因为杜氏伏诛,咱们都被人记恨上了。”
丰邑公主哭道:“阿爹,他们先害袁樵,接下来是不是就要杀了我,再接下来是司空,我怕接下来三郎与阿爹都不能幸免啊!”
晋国大长公主添油加醋:“一个襄助查案的他们都要他死,为此不惜逼反叛贼,拖百姓陪葬。这首告的、主审的,怕不要夷三族呀!成安县公这个小畜牲,他忘了自己姓什么了吗?”
桓琚问道:“你们怎么知道的?”此事应该是保密的。
丰邑公主道:“什么呀,也就您不知道了。您不知道吗?郭宜都死了。”
桓琚想起郭宜心口也疼了,催促道:“崔颖呢?他审出什么结果来了?”
崔颖在集齐了人证与口供之后才去见桓晃,桓晃此时知道自己已不能免,便问崔颖:“在楣州的时候,中丞是不是已经知道了?”
崔颖难得与犯人废话:“有区别吗?”
“我只想知道我做了多久的傻子!”
“不会比我们做傻子的时间长。”
桓晃痛哭失声:“我辜负了圣人呀!”事到如今,桓琚的态度很明显了,老实认罪,乖乖认虐,这事也就过去了,如果硬犟,桓琚发起怒来事情才不能善了。好在袁樵没有死,好在叛乱已平息——唉,大约是要赋闲在家了。
桓晃认了自己一时鬼迷心窍,不能匡正母亲,将所有罪责一个人扛了。此时真是后悔没有早一点拒绝母亲,白填了郭宜一条性命。
崔颖冷冷地看着他,心道,你还有脸哭吗?那么多的人,可是连哭的机会都没有就死了。
有了这样的供词,崔颖再提审桓晃的母亲杜氏。杜氏在家里等着儿子的消息,杨仕达被平定了,这不是杜氏所关心的。她只关心两件事:一、袁樵死没死;二、儿子怎么样了,立下功劳之后前程如何。
不意却等来了崔颖提审。杜氏大为光火:“刑不上大夫!”
真大夫崔颖都问了,何况一老妪?硬是将杜氏捉了来,将桓晃的供状拍到她的面前。杜氏越看越惊,惊怒交加:“这个逆子!!!”她气得将供状一套乱扯,且扯且骂:“居然出卖自己的母亲!”
她近来吃得少,力气不足,没能将供状扯碎便被崔颖命人将供词夺了回来。
崔颖冷冷地问道:“你是认了?”
杜氏将头一昂:“认又如何?我只恨贼人不死!恨逆子无勇无谋!”
崔颖低声嘱咐两句:“叫两个女监来看好她,不要让她死了。”他自己揣着供状去向桓琚交差。
桓琚这一回却很平静地说:“知道了,让兵部与大理依法拟来吧。”
这判得可不重啊,崔颖不大满意,脸更冷了。
桓琚慢悠悠地又加了一句:“办将军用国法,难道我还没有家法吗?他听姓杜的话,就不用姓桓了。程为一,宣宗正。”
崔颖的眼睛亮了一亮,桓琚摇摇头:“你还不去大理交了卷宗?”
~~~~~~~~~~~~~~~
崔颖轻快的步子显示出他心情不错,桓琚悠闲的样子也显得他似乎已经将对桓晃的失望放到了一边。
现任的宗正是万年县公,颤巍巍地到了两仪殿,便听到桓琚说:“桓晃负我,将他除籍吧。桓家要这种东西做什么?他父亲娶妻不贤,也丢我桓家的脸!”竟是要连桓晃死去的父亲一道除了宗籍。宗籍是一道护身符,桓晃的身份、地位皆此而来,一旦削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曾设法为高阳郡王求情的万年县公此时却一点反对的意思也没有,只是在桓琚摸着下巴说:“除了籍,他父亲的坟就不该是那个规模了。”万年县公才说:“圣人,这……不是谋逆大罪,就饶过死去的人吧。”
桓琚笑道:“你误会啦,不是要开棺戮尸。”几品的官,坟土堆多高、方圆多大面积,神道长不长、配的石像生是什么样的,都是有严格的等级的。除了宗籍,丁点儿品级没有,这些都不能用了。
万年县公想了想,说:“也罢,就这样吧。”
桓琚道:“是啦,咱们的家事。”
这个家事有点狠,自桓晃父亲起,后代悉数被削了宗籍。桓琚戏笑道:“你说,他们不姓桓了,叫他们姓什么好呢?姓杜怎么样?”
万年县公伏地谏道:“圣人,桓晃不足惜,圣人的名誉却是值得珍惜的。”
桓琚温和地道:“你不要怕,我说说罢了。快些办。”
万年县公迅速地辞出,脚下生风像个年轻人。桓琚笑笑,对程为一道:“坐得气闷,咱们出去走走吧。”
程为一道:“圣人想去哪里?”
“随便走走。”
桓琚说着随便,上了步辇却说:“去吏部。”
程为一眼睁睁看着桓琚到了吏部,和气地安抚了吏部的官员,甚至对文书也和颜悦色:“你们忙吧,我不过来走一走,不要让我耽误了你们的正事。”
皇帝背着手在吏部转圈,郎中们赶紧将尚书严礼给请了回来。严礼脚步匆匆,到了自己惯常坐的值房里,只见桓琚手提一支朱笔,一脸的轻松愉快,正在一些案卷上涂涂写写。看到严礼,桓琚笑道:“你来啦?忙你的去吧。”
严礼行了礼,来到桓琚身边,瞄一眼桓琚手上的文书,只见他打开的是近来的官员任免的名单。桓琚懂得用人,也懂得放松,小一小的官,他也不人人都亲自考查,只有中高级官员的任命他才会过问。是以袁樵可以跑到楣县做县令,他得等人都到任了才知道。
现在……
严礼震惊地道:“圣人!您不能这样!”
桓琚放下笔,打了个呵欠:“我怎样了?”
他将文书里有“杜”的名字都用朱笔涂了,摆明了“姓杜的我不用”的观点。
严礼道:“姓杜不是罪。”
桓琚正色道:“难道不姓杜的就没有本事了吗?这些,这些,都是你们备选的人,就是谁都可以嘛!我难道不能用这些不姓杜的人吗?”
当然能!
但是!
严礼气冲冲地跑到了政事堂,没好气地对黄赞道:“他将一份铨选的文书里‘杜绝舞弊’的‘杜绝’两个字都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