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9章:恰少年
第1169章:恰少年
风正飞十分委屈,觉得自己遇人不淑,跟错了老大。
不过除了糖果不能吃,蛋糕却是可以使劲吃的。
江宝珠让江天朗许了一个生日愿望,然后将蛋糕切块分了分,周掌柜也跟着得了一块,激动的捧着蛋糕离开了那模样恨不得做成标本存起来。
吃完生辰蛋糕,江宝珠跟百里惊鸿又领着江天朗跟风正飞逛了一圈之后,才回宫,临分别的时候,风正飞别别扭扭的拉着江天朗躲到一边去说话,江宝珠耳力好,听到风正飞问江天朗,“老大,其实你今后再多犯几次错也没什么的,你看看,你偷溜一次,就收了我这么好的小弟是不是?皇上跟江神医还亲自做生辰蛋糕给你哄你,多好啊。”
江天朗皱眉,“你到底要说什么?”
风正飞道:“没什么,我就是觉得吧,你不需要太压抑自己的性子,多偷溜出来几次,还可以多收几个小弟,其实挺划算的。”
江天朗:“所以呢?你到底要说什么?不说我走了。”
风正飞连忙一把拉住江天朗的胳膊,说道:“老大,我其实就是想问问你,你什么时候打算再犯错了,被你父皇赶去边关的时候能不能带上我?”
“带上你做什么?”江天朗问。
“当然是保护你啊!”
“可是你没有我功夫好,是我的手下败将。”
风正飞:“……哎呀,那些都不重要拉,多个人多个帮手嘛,有道是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呢。我总归有用的吧?”
“有什么用?我看你就是巴不得我犯错!好被发去边关,然后让你圆一下当大将军的梦。”
风正飞的想法被拆穿,不好意思的挠挠头,“嘿嘿,老大英明,这都被你看出来了!”
江天朗动力敲了一下风正飞的脑袋,“你做梦去吧你!”
说完,就转身上了马车。
风正飞委屈的摸着被敲疼的脑袋看着江天朗喊道:“老大,我是认真的!你仔细考虑考虑啊!”
“你这个小弟,还挺有意思的。”马车上,江宝珠听到风正飞的话,笑着说道。
“哼!也就那样吧,傻乎乎的,就像当将军,以为将军那么好当的嘛。”江天朗虽然嘴上嘲讽,但是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嘴角都是向上翘着的。
江宝珠心道,这个口是心非的孩子。
“有理想有目标是好事,说不定哪天就实现了呢,总比一直浑浑噩噩的碌碌无为强。”
“娘亲说的是。其实风正飞的确蛮厉害的,有一身力气,若不是孩儿比他内力高强许多,必然不是他的对手。”江天朗中肯的评价自己的小伙伴,“性子也不错,很是不拘小节,但是也粗中有细,总能照顾别人的情绪。”
江宝珠笑道,心想,有一个文弱的自小连老鼠都怕的大哥,这些都是天长日久潜移默化的。
经过今天在甜蜜蜜这么一掉马甲,京城之中的人很快都传遍了,知道百里惊鸿跟江宝珠有一个儿子,长得眉清目秀,十分得皇上喜爱,生辰的时候,皇上跟江神医还亲自动手为其准备生日礼物,对其宠溺有加,皇上还当众让其称自己父皇,摆明了是要给其身份的。
当然了,介于江天朗的年纪,谁都不会怀疑江天朗是百里惊鸿的亲生儿子,但是即便不是亲生儿子,能得到皇帝跟未来的皇后这般疼宠,那也是头一份了。
于是在江天朗进宫没多久就被百里惊鸿送进明珠学院,将其丢给明珠学院的各科大拿“深造”的消息一经传出去之后,全国各地来明珠学院求学的人不知凡几,就连邻国的皇室勋贵也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明珠学院一时间名声大噪,这都是后话。
百里惊鸿登基时间虽短短几个月,但是却一连办了几件大事,推广红薯种植,如今红薯已经在中原地区开始种植,再有两个多月就可见成效;查国库亏空税银,惩治贪官污吏,菜市口刑场一连斩了一千多颗人头,朝中大臣大换血,如今新面孔占了一大半,虽然还有一些职位有所空缺,但是整个朝廷的上下办事的效率却比以往提高了不知道多少倍,不管是国库贪污税银一案没有受到牵连的老臣还是新补充上来的这些臣子,个个都绷紧了心中的弦儿,真正的每日三省吾身,对于自己指责所在,不敢有丝毫懈怠,生怕被当今圣上捉住了小辫子,菜市口人头又添一颗。
不过虽然是这样想,但是摸着良心说,百里惊鸿真心不是个不讲道理的皇上,真正的赏罚分明,不在朝中搞什么权术平衡,也不一味的独断专行,他上位短短时间,提出的几项重大决策都是从国本这个基本出发点来的,任人唯贤,在他的影响下,京城到地方,官场的风气都为止一清,就拿受灾地区的赈灾来说,没有了朝廷跟地方官员的层层盘剥,救灾的银两直接到达灾区,灾区的百姓日子比以前好过了不知道多少倍,现在提到新帝,百姓的感激之情简直说上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第三件大事,关于修建大运河,开通商路,不但可以因势利导,通过开源引流的方式将经常发水灾的地区的水流引开分流,消减水灾的危害,更可以将这些水流引入其它地区,缓解干旱,以此,还可以开辟这些地区的水上商路,设置津口,方便管理的同时可以征收不分税银,为国库增容。
就近的看,以工代赈,也可以让受灾地区的百姓有所收入,能安定民心,让他们更好的活下去,百姓的日子有所指望了,民怨就少了,民怨少了,匪寇就少了,国家也就安定了。
无论是从眼前还是长远看,修运河,开商道这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眼瞧着百里惊鸿将一条条政令都安排的井井有条,有所依据,考虑周详,百姓得到了实惠,朝中的大臣回想起之前那些强烈反对这条政令的大臣们,深深觉得那些人死的一点也不冤枉。